酒瓶里面画大饼,柔宇还能挺多久? | 虎嗅·商业有味道

🎁Amazon Prime 📖Kindle Unlimited 🎧Audible Plus 🎵Amazon Music Unlimited 🌿iHerb 💰Binance

播客

描述

出品|虎嗅科技组


表面上是一个手提电话,其实它是一个刮胡刀,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吹风机,其实它也是一个刮胡刀。


在电影《国产凌凌漆》中,几项怪异的发明让男主荒诞不羁的形象跃然于荧幕。但受限于时代背景,周星驰的想象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说可以设计一个酒瓶,但其实它是一块显示屏;再比如,设计一个手提包,但其实它也是一块显示屏。这并不是艺术家的空想世界,而是柔宇科技制造的柔性屏产品。


相较于上面不切实际的创新,这家公司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头——折叠屏手机先驱。从时间上看,柔宇科技的确是最早推出商用折叠屏手机的厂商,还因此被BBC评为世界通信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手机。


左手柔性屏应用,右手折叠屏手机,柔宇科技靠着这两个概念在过去十年里喜提了近百亿元融资。


但柔宇科技并没有如愿改变世界,它甚至无法拯救自己。自去年9月份以来,柔宇科技深陷欠薪和裁员风波,外界开始质疑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维持正常经营。


一位柔宇科技在职员工向虎嗅透漏,就在上周,柔宇科技向全体员工发送邮件表示,公司各项业务运营高效有序,大部分项目均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并非全员放假。而就在这封邮件发送之前,柔宇科技的大部分员工接到公司的口头通知,被要求强制放假


不同于柔宇科技展示给员工的泰然自若,413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发了一篇名为《拯救柔宇》的文章,呼吁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作为柔宇科技的独立董事,刘姝威有权利,甚至有义务为深陷泥潭的柔宇寻得一线生机,但文章中对与柔宇自主技术及量产能力的描述却有待商榷。


更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一家没有自主造血能力的公司,政府和资本真有必要伸出援手吗?


2017年,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龙岗区投资建设了第一条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在此之前,柔宇科技先后通过债权融资和D轮融资获得了8亿美元的项目资金。其投资阵容堪称豪华,包括汉富资本和檀实资本在内的一众国内外金融巨头悉数到场。

其实,这条产线在投产之初就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关注点多集中于这条产线的价格。根据柔宇科技官方网站的信息,这条产线的总投资额约为110亿元。而在此之前,业界同样的6代产线造价普遍在450亿到500亿元左右。


按照刘姝威的说法,柔宇科技这是在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她说,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投资额仅为相同产量规模的传统显示面板产线的1/7,也就是65亿比465亿”。


刘姝威特意强调了相同量产规模,那么行业投资465亿元对应的量产规模是多少呢?这里可以参照去年年底投产的京东方重庆6代产线,该条产线总投资额刚好是465亿元,设计产能达到了每个月48千张。而柔宇科技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公司设计产能为12千张左右,但实际产能仅为1760张。


也就是说,所谓的柔宇科技产线投资额大幅减小,并不是其技术领先带来的提升,而仅仅是因为产能低效。况且,刘姝威所提到的65亿投资额与柔宇科技官方公布110亿,口径亦有出入。


不仅是产能方面存在问题,柔宇科技引以为傲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究竟含金量几何也是一个疑问。


在《拯救柔宇》一文中,刘姝威对比了这一技术与传统LTPS技术路线,并表示前者制造成本低于韩国三星主导的LTPS技术,具有更高的良品率以及更好的弯折性能。


她说:韩国已将与柔宇科技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相类似的非硅混合物半导体显示技术路线列为下一代国家级研究项目,由三星主导承接开发,计划2024年完成。

这番言论着实颠覆了人们心中的传统认知。由于国内OLED行业起步较晚,中国面板厂商在这一领域中长期扮演着技术追赶者的角色。这一点在市场份额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三星AMOLED面板出货量达到4.8亿,以72.3%的全球市场份额保持着巨大优势。


而现在,三星显示要回头学习柔宇的技术路线了?


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虎嗅还是本着求是的原则向三星显示方面求证,一位三星显示技术开发负责人明确表示,两年前我们考察过这个技术,但并没有跟进的打算。


与三星学习柔宇相比,更令人诧异的是后者足以让业内汗颜的良率。


迪显咨询总经理崔吉龙认为,目前中国大陆面板厂商的OLED业务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行业内供过于求,其二就是良率问题。但对于柔宇科技而言,良率似乎不是问题。


刘姝威称:“2021年第四季度,深圳市政府聘请多家专业机构对柔宇科技的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进行现场考核,历时1个月,考核投片良率81.6%这一水平已经与国内OLED巨头京东方相齐平,甚至略高于后者。但在柔宇科技的招股书上,产量数据似乎与这个数字不相匹配。


崔吉龙告诉虎嗅,在不考虑库存的情况下,面板厂商的实际产量由设计产能、稼动率和良率三方面来决定。


柔宇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016月,公司设计产能为233百张,同期产能利用率,即稼动率为5%,如果以81.6%的良率计算,那么可以算出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实际产量为952张大板。


通常情况下,一张6AMOLED产线的大板能够切割成150200个小片,考虑到折叠屏屏幕尺寸较大,那就以100个小片来计算,那么柔宇科技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屏幕小片也应该是95千张左右。


但柔宇科技的招股书中,同时期屏幕小片的产量仅为48千张。前后矛盾的数据,或许只能用两个原因来解释:要么柔宇科技设计产能虚报,要么是良率存在问题。

就在《拯救柔宇》一文引发外界讨论的次日,刘姝威再度发文,这次她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解救方案第一步,柔宇科技进行从01的基础研究。第二步,柔宇科技与客户一起进行从1N的研发。最难的就是第二步,类似柔宇科技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寻找客户正是他们的软肋


柔宇科技过去没有机会吗?恰恰相反,它曾经可能是最有机会的科技公司。早在2014年,柔宇科技就发布了世界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尽管此时的柔性屏还无法满足量产需求,但在这一时期,国内京东方等厂商甚至还没有对同类产品予以立项。


随着柔性显示屏的成功,各路资本开始涌向柔宇科技,IDG资本、松禾资本、深创投等等,这些初创公司想都不敢想的名字出现在柔宇科技的投资方名单中,就连知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也曾表示对错过柔宇的投资而懊悔不已。


此时的柔宇科技如果按照理想剧本发展,应该在日后掌控国内折叠屏行业的半壁江山。但令人意外的是,随着折叠屏手机的商业化落地,柔宇科技并没有打入任何一家头部手机厂商的供应链,相反在2018年推出了自己的终端品牌柔派


在智能手机的红海时代,不坐在产业链上游靠核心技术攫取利润,相反亲自下场做手机,这种战略让人不解。


一位产业链从业人士向虎嗅透漏,柔宇不是没有与终端厂商接触过,而是终端厂都不买账,才不得已建立品牌自我消化。关于柔宇科技被抛弃的原因,这位知情人并没有多说,但不难猜出,柔宇科技的折叠屏面板恐怕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好。


如今来看,柔派的诞生更像是柔宇科技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刘姝威提议的与客户一起进行从1N的研发正是手机产业当下最时兴的风向之一。这种合作模式的好处在于,产业链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快速实现新技术的商业落地。


比如在去年大火的屏下摄像技术发布前,OPPO与京东方、小米与TCL华星、中兴与维信诺都达成了类似的上下游产业同盟,也就是说,机厂负责解决算法问题,面板厂负责解决屏幕材质问题。


但对于柔宇科技而言,抬头望去,产业链中却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后的柔宇科技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终端品牌柔派。但在消费市场,这家公司同样折戟沉沙。柔宇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消费者产品营收约为8770万元,即使全部按折叠屏手机出货来算,考虑到其8788元的定价,柔派折叠屏手机销量仍不过万台。


B端市场不受产业链待见,在C端市场不被消费者买账,这就是当下柔宇科技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将柔宇科技的失败归结于过分依赖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但回顾国内显示行业,过去二十年里,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再到惠科和深天马,哪个不是地方财政大笔资金投入后的结果?


不同的是,这些公司能够认真考虑眼前的现实问题,并且在每一次的显示行业变革中谨慎前行,最终成为能够左右全球显示行业的关键力量。


但在当前的行业大背景下,哪怕柔宇科技脚踏实地地做屏幕,行业都无法再提供与过去相同的宝贵机会。因为当前中国显示行业的风向是如何限制产能过剩和厂商的无序扩产,而不是刺激产能增长。


错过历史机遇的柔宇科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射着国内概念公司们的一次次空想 。


商业洞听,是虎嗅推出的一档音频节目,精选虎嗅耐听的文章,分享有洞见的商业故事,我们下期再见!

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