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辑|现代性漫谈:现代的撕裂,宛如一辆马车开到了CBD | 东腔西调

🎁Amazon Prime 📖Kindle Unlimited 🎧Audible Plus 🎵Amazon Music Unlimited 🌿iHerb 💰Binance

播客

描述

现代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可准确来说,我们不是“自主步入”现代社会,而是“被抛入”如今的现代世界。说起“现代”这个词,不追究的时候我们好像挺明白的,深究起来又好像很难解释清楚,工业生产能代表现代吗?现代化是世俗化吗?摩登、西化、现代化、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复杂的样貌。

当我们谈论现代时,我们在指涉什么?个体主义的转变如何发生?现代化就意味着进步吗?本期为《现代的精神:现代人的基本气质》节目番外,节目主讲人张新刚和媒体人孟常、时评人陈迪从当下的生命经验展开,试图耐心地论述那些构成现代世界的观念、要素和事务,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本期对谈】

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孟常:媒体人,《不合时宜》主播

陈迪:时评人

【收听指南】

05:50 生活在现代社会,就是现代人了吗?

12:50 未完成的现代化:当一辆马车出现在CBD

19:10 复杂多面的现代性,不只器物、制度与观念

24:05 个体主义:现代的精神基石

36:50 批评内生于现代性的本质

44:50 有许多概念被挪用或误置,但背后的情绪是真实的

55:40 社交媒体汇聚起不同观念时空的人们,幸运or不幸?

01:02:30 中国商业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塑造了个体主义的观念

01:17:37 个体主义并不代表和集体主义相对立

01:22:09 我们享受了全球化红利数十年,这个时代一去不返了吗?

01:44:00 现代人寻求的依靠:尊严、民族主义、存在主义…

01:54:12 希罗多德《历史》,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01:59:30 放下一些包袱,“每一个墓碑背后都是一部全球史”

02:03:19 跳出来一点,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一个生活方式

【工具箱】

01 锺叔河,1931年生人。1979年开始编辑生涯,策划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曾国藩全集》、《周作人散文全集》等多部影响深远的作品。至今,他仍以“自由出版人”、“自由写作者”自居,编书、研究、写作从未中辍,九十一岁高龄坚持伏案工作。谈话中提及的节目为《腾讯新闻十三邀第六季》第9期:许知远对话锺叔河 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

02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03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者、二十世纪重要思想家。一生著作颇丰,如《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巴黎拱廊街》等,涵盖诸多领域,如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神学、语言学,且均有建设性的理论贡献。

04 社会分殊指的是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现代社会有很多子系统,包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系统、教育系统、科学系统、宗教系统等等,每一个子系统都在履行着各自独有的某种功能。具体论述可参考看理想节目《现代世界500年》第二季——《现代的精神》第15期:什么时候政治才有权力干涉其他系统?社会分殊与系统独立

05 “新家庭主义”(new-familism)是基于西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验而纠正极端个体主义,描述的社会成员向家庭(纽带与意义等)的回归。针对中国本土,阎云翔老师提出了“新家庭主义”(neo-familism)的判断。《倒立的中国家庭:21世纪早期的代际互动和新家庭主义》(阎云翔主编)一书辑录了多位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并从“新家庭主义”的角度重新探索了中国家庭变迁。

06 疫情期间,意大利理论家乔吉奥·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刊出多篇文章,把政府的应对措施描述为“例外状态”的生命政治演习,认为此次流行病有可能为无限拓宽例外状态提供理想借口,其中就有对“赤裸生命(bare life)”的讨论。早先在《神圣人(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一书中,阿甘本就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指出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07 “平庸之恶”英文为The Banality of Evil,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阿伦特(Hannah Arendt)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此概念。

08 《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作者是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西方著名哲学家、古典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此书。在曼德维尔看来,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

09 自发秩序理论是构成奥地利经济学家、哲学家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组成。哈耶克政治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对人类知识的整体性反思,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强调尊重集体行为中所谓的“自发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反对政府干预与重申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原理指市场控制是不必要的,因为市场本身能够产生一种自发的秩序——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

10 在《身份政治:对尊严的认同和渴求》一书中,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沿着《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11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首次宣告了“超人”,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最能体现生命意志,最具有旺盛的创造力。与之相对的“末人”则指代不再超出自身、失去了超越性因而愈发渺小的人。

12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历史》一书的解读,其中张新刚老师转述了雅典贤人梭伦与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一段有关“幸福”的对话,指出人活着时候自己以为的幸福,不过是一种运气,只有死亡才能带来对幸福与否的评判。

13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理念。他在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

14 提图斯·李维(Titus Livius,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城(今意大利帕多瓦),死于帕塔维翁。著有《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

【小助手】

《现代世界500年: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是由大观学术团队研发,在“看理想”APP平台上播出的付费课程。第一季节目《现代的来临:国家和个人的发明》(由孟庆延老师主讲)已完结,第二季节目《现代的精神:现代人的基本气质》(由张新刚老师主讲)正在更新。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看理想APP搜索“现代世界500年”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三联中读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

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