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遗产:想象一种不媚俗的生活 | 不合时宜

🎁Amazon Prime 📖Kindle Unlimited 🎧Audible Plus 🎵Amazon Music Unlimited 🌿iHerb 💰Binance

播客

描述

【主播的话】

2023年7月11日,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因病去世,享年94岁。昆德拉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巨匠,从布拉格到巴黎,他用捷克语和法语书写了存在、身份、历史、记忆等永恒议题。作为一个不愿被称作“流亡作家”的作家,昆德拉试图抵抗外界对他个人身份的标签化,尽管他的作品源自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但不仅仅映照出了冷战时期的欧洲社会现实,更折射出人之为人普遍的情感与追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昆德拉的名字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密切相关。自昆德拉在80年代首次被引入中文世界,他的作品吸引了几代中国读者。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晓东,来聊一聊昆德拉的作品何以引人入胜,又为何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多次失之交臂,当我们将他的作品重新置入当代的语境中,阅读昆德拉对于读者而言又有怎样的意义。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外国小说。

【本期剧透】

04:48 听到昆德拉去世的消息,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对不同年代的中国读者意味着什么?

14:55 昆德拉对于“小说精神”的定义:模糊性和相对性

18:14  欧洲社会如何纪念昆德拉?

26:29 《一个被绑架了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与当下欧洲的地缘政治张力

31:28 捷克作家、法国作家还是欧洲作家?昆德拉的身份认同以及不同语言作为载体对其美学风格和文学主题的影响

38:31 是昆德拉错过了诺奖还是诺奖错过了昆德拉

44:09 昆德拉的作品能否进入《西方正典》?“布拉格时刻”与昆德拉的历史观

56:28  什么是“媚俗”(kitsch,又译“刻奇”)?批判媚俗是否也成为一种媚俗?

1:09:42   昆德拉作品中的性别意识——扮演上帝的作者能超脱性别吗?

1:32:31 不媚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昆德拉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1:41:26 始于八十年代的“昆德拉热”——中国读者在几十年间如何阅读昆德拉

【延展阅读】

吴晓东著,《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本期音乐】

片头:Gerd Berg,Jordi Savall,Ton Koopman - 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in G Minor, BWV 1029:II. Adagio

片尾: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Renato Sellani - Intro to valzer, Op. 69, No. 1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文案整理】高铂宁

【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长期开放商务合作,可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者私信官方微博 @不合时宜TheWeirdo

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