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袁一丹: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道德焦虑 | 一席

🎁Amazon Prime 📖Kindle Unlimited 🎧Audible Plus 🎵Amazon Music Unlimited 🌿iHerb 💰Binance

播客

描述

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不仅是把它当成一个历史课题,而是与我们当下的处境和焦虑有关。”

所谓沦陷北平,是指1937到1945年间,处于日本军事占领状态下的北京。八年沦陷,对于历史中人来说,是漫长而绝望的等待。

假如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37年7月,你身处即将沦陷的北平,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来?

知识分子面临着道德的焦虑。离开北平的学者成立西南联大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而故事的另一面,留在沦陷区的文人学者,他们是怎么撑过这八年的,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留在沦陷区的普通人又是怎么把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的?

回到当下,把视角拉远拉大,危机时刻一次次来,受苦的人一次次卷进长河。对于普通人,什么才是切身的历史?作为大历史的亲历者,我们到底见证了什么,理解了多少?

【时间轴】
04:47 沦陷在即,知识分子的道德焦虑来自何方?
07:20 西南联大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在沦陷区的文人学者,他们是怎么撑过这八年的?
08:30 周作人的去与留
13:58 不仅是知识精英,小人物也有类似的苦恼
16:33 北平的沦陷对于普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秩序的瓦解,生活在各种谣言中。
18:40 北平沦陷的瞬间是什么样的?
20:54 “普通人只有当最基本的生活秩序维持不下去了,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才会猛然意识到异族支配的存在,意识到战争与我的关系,进而锁定个人和国家主权的关系。”
23:14 战争中的女性
25:57 一种新的道德观念?“道德固然好,但要以生活做背景。”
29:13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沦陷北平,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现实处境,或许能提供某种历史参照。
29:59 对于普通人,什么才是切身的历史?一则《齿痛》的隐喻

【演讲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袁一丹《此时怀抱向谁开》
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安特莱夫《齿痛》(译:周作人)
董毅《北平日记》
林徽因《微光》
电影《四世同堂》

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