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文字稿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什麼呢?
而它為什麼這麼大?
恆星,又是什麼呢?
- 想變成恆星的東西 -
我們就從地球開始我們的旅程吧!
不是為了瞭解它
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尺寸的概念
氣體巨行星或次棕矮星
是擁有部分恆星特性的最小星體
例如木星
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它是地球的 11 倍大和 317 倍重
而且組成成分差不多跟我們的太陽一模一樣
只是成分的量少了非常、非常多而已
邁向恆星的道路從棕矮星開始
它們是誕生時沒能成功成為恆星的星體
它們的質量是木星的 13 到 90 倍
所以即使我們拿起 90 顆木星把它們丟在一起
雖然看起來會很有趣,但仍然無法產生恆星
有趣的是,幫棕矮星增加質量,並不會讓它變大很多
只是它的內部會變得更密
這使核心的壓力變得夠高,足以使特定的核子反應能緩慢地發生
並且發出一些光
也就是說,棕矮星算是某種會發光的氣體巨行星
所以不管哪個分類都不太適合它
但我們想聊聊那些成功成為明星的星體,所以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 主序星 -
一旦巨大的氣體球的質量超過某個臨界點
它們的核心變得夠熱、夠密,可以點燃
核心的氫會融合成氦,釋放出極大的能量
這樣的星體就被稱為主序星
主序星的質量越大,它的大小也更大,燃燒的更熾熱明亮,壽命也越短
當氫都被燒光之後,恆星就會開始膨脹
甚至可以膨脹到原本的數十萬倍大
但這個階段只佔它們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我們要比較的是生命階段截然不同的恆星
這不會讓它們勝之不武
但記得我們其實在比較嬰兒和成人,不會是件壞事
現在讓我們回到起點吧
紅矮星是最小的真正恆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 100倍
剛好夠大,足以讓氫融合成氦
因為它們的質量不大,它們的大小也很小,溫度不高,發出的光也不強
它們是唯一不會在死亡階段膨脹的主序星
而是就這樣熄掉了
紅矮星是目前宇宙中最多的恆星
因為它們消耗燃料的速度非常慢,它們可以存在超過十兆年
這是宇宙現在年齡的一千倍
舉例來說,巴納德星是其中一顆最接近地球的恆星,也是一顆紅矮星
它太過黯淡以至於必須用望遠鏡才能看見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有另一部介紹紅矮星的完整影片
下一個階級的恆星就像是我們的太陽
說太陽主宰著整個太陽系還太輕描淡寫了
因為它佔了太陽系總質量的 99.6%
它燃燒地比紅矮星更熾熱閃耀,因此它的生命週期只有大約一百億年
太陽的大小是巴納德星的 7 倍
而亮度是後者的 300 倍,同時表面溫度是 2 倍
再來看看更大的吧
對主序星來說,一點點的質量變化就可以造成巨大的亮度改變
夜空中最亮的恆星 ─ 天狼星 A,質量是太陽的 2 倍,半徑則是 1.7倍
然而它的表面接近 10,000 °C,使她的亮度達到 25 倍
燒得這麼火燙,使它的壽命短了 4 倍,減少到 25 億年
質量是太陽 10 倍的恆星,表面溫度能達到 25,000 °C
馬腹一由兩顆這樣的恆星組成,以太陽 20,000 倍的功率閃耀著
真是巨大的功率!而這來自於僅僅 13 倍的太陽質量
不過它們只能燃燒約 2 千萬年
太陽繞完銀河一圈的時間,已經有整個世代的藍色恆星出生又死亡了
所以當恆星質量愈大,體積就等比放大嗎?
我們目前所知最重的恆星是 R136a1
是太陽的 315 倍重,亮度大約是太陽的 900 萬倍
儘管它有著巨大的質量和功率,但半徑卻僅有太陽的 30 倍大
這顆恆星非常極端,勉強被自身物質的重力維持著,
這些物質以恆星風的形式損失 321 兆噸
每一秒鐘 !
這類型的恆星非常稀少,因為它稍稍打破了恆星組成的規則
當超大質量恆星生成時,非常地熱和極端地亮
這使它們損失可以讓它們更重的氣體
這種質量大,體積也明顯增大的恆星,其質量的臨界點大約是 150 倍太陽質量
像 R136a1 這種超大質量恆星
大概是透過很多個巨星在高密度恆星生成區合併而成
而後在短短幾百萬年內燃盡他們的氫核心
這代表這些超大質量恆星很罕見且短命
從這尺度開始,要讓恆星的體積變得更大,不能靠增加更多質量
為了創造出最大的恆星,我們必須殺了它們
- 紅巨星 -
當主序星開始在核心消耗氫時
同時也使核心更加炙熱和稠密
導致更加高熱和快速地核融合
核融合產生外推的力量對抗重力
使恆星外層邊界膨脹到很大的型態
這些恆星也就變得很巨大了
像是 十字架一(γ)
只有比太陽多出約 30% 的質量
但它已經膨脹到半徑是太陽的 84 倍了
而太陽進入它生命的最後一階段時,
它也會膨脹且變得更大
半經將會是目前的 200 倍!
當太陽到了他生命的最終型態時
將會吞噬掉內圈的行星
如果你認為這夠令人驚艷了
讓我們介紹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家族:
- 特超巨星 -
特超巨星是所有巨星裡面體積最大的
他們有個龐大的表面
可以輻射出巨量的光
它們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它們基本上正在不斷把自己炸飛
因為在表面的重力作用太弱,拉不住表面的炙熱物質
這些物質會以強力的恆星風型式飛離母星
手槍星只有 25 倍太陽質量
半徑卻是太陽的 300 倍
藍超巨星是以它發出富有能量的藍光命名
很難精確地預估手槍星的壽命
但大概不出幾百萬年
比藍超巨星更大的
黃超巨星
最好的範本是 螣蛇十二( 仙后座 ρ )
一顆亮到可以裸眼看到的星星,即便它距離地球上萬光年
質量大約是太陽的 40 倍
這顆黃超巨星的半徑是太陽的 500 倍
其亮度是太陽的50萬倍
如果地球距離仙后座 ρ 中心的距離和太陽一樣
那地球將會在這顆星星之內,你也會在瞬間死亡~
黃超巨星同樣非常稀少
目前才發現 15 顆
這意味著黃超巨星或許是星星生命週期裡一瞬間的階段
是在特超巨星的各種階段間,成長或縮小的過渡階段
而到了紅超巨星,我們到達了我們已知最大的特超巨星
說不定恆星也不可能比這更大了
所以誰可以贏得「宇宙中最大的恆星」這個瘋狂的頭銜呢?
痾… 事實是我們不知道
紅超巨星非常明亮而且遠的要命
這意味著我們測量時,即便只有極小的不確定因素
以紅超巨星的尺度,也會造成極大的誤差
更糟的是,紅超巨星是大小堪比太陽系的巨獸
而且它們會把自己炸飛
這使它們更加難以測量
在我們做了更多研究以及改進儀器以後
我們知道的最大恆星一定也會換人
目前被認為是最大的紅超巨星
名為 Stephenson 2-18
它可能以前剛誕生還是顆主序星時,就有數十倍太陽質量
而現在可能已經損失了其約一半的質量了
典型的紅超巨星半徑是太陽的 1500 倍
而 Stephenson 2-18 這顆星體最長的粗估半徑有太陽半徑的 2150 倍
而且以太陽核融合功率的 50 萬倍閃爍著!
相較之下,太陽似乎就像一粒沙
我們的大腦沒有一個基準去比擬這種比例尺
即便用光速,也需要 8.7 小時才能環繞 Stephenson 2-18 一圈
如果是地球上現在最快的飛機,要 500 年!
如果把 Stephenson 2-18 放到太陽系中心,它甚至能填滿土星的軌道
隨時間推移,它會繼續射出更多物質,縮小成另外一種更加炙熱的特超巨星
在其核心內聚集重元素,最終因核塌縮爆炸成超新星
將它的氣體還給他所在的星系
這些氣體將開始形成下一個世代的恆星
再度開始恆星的生命週期以點亮我們的宇宙
讓我們重啟這段旅程
但這次,省略講解
宇宙很大
有很多大傢伙在這裡頭!
如果你還想玩比大小
我們有個好消息!
我們設計了我們的第一個 APP ─ Universe in a Nutshell
和「Wait But Why」部落格的靈魂人物 Tim Urban 一起
你可以無縫地從世界上最小的存在一路前進
經過冠狀病毒
人類細胞和恐龍
直到最大的恆星和星系
還有可觀測宇宙的一切奇觀!
你可以深入學習每個物體
也可以更單純地享受比大小的樂趣
這個 APP 的靈感來自 Huang twins 製作的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網站
它多年前釋出後我們已花了不少時間在上頭
現在我們覺得是時候推出 Wait but Why & Kurzgesagt 的版本了
你可以從你的 APP 商店取得
沒有應用程式內付費,也沒有廣告
所有未來的更新都已包含在內
由於這是我們的第一個 APP
我們很想聽聽你們的回饋
好讓我們能在未來改進它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棒
趕快去下載 Universe in a Nutshell
如果你願意支持,請給我們 5 顆星
Kurzgesagt 和我們其它所有的計畫,資金主要都來自於觀眾
比如你!
如果你喜歡這個 APP,我們未來也會製作更多這樣的數位內容
謝謝你的觀賞!